EES水系锌能源,实验室这样做更接近产业化!
视频1. 四个Ni-Zn软包单电池串联的7V, 1.2 Ah的电池组驱动“大卡车”的正常运行,该“大卡车”的动力要求为功率>10W,电压> 6 V。
视频2. 单电池在驱动电风扇过程中进行的破坏性安全测试,电池在经受反复的撞击、针刺、火烧的过程中一直保持良好的安全性并且全程正常工作,展现出优异的安全性与实用性。
【研究亮点】
1. 提出了实用型电池设计要求,通过高负载、电解液优化、贫液态设计及电池结构优化,更实用、更真实反映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弥补工业应用与科学研究对重量与体积能量密度需求的偏差;
2. 无钴电池,也是水系的痛:采用自上而下法制备高振实密度、高电化学活性、快速离子扩散的微米球形正极材料,该技术可替代传统覆钴工艺、实现新型可商用无钴球镍正极材料的可规模化开发;
3. 所开发的无钴球镍正极材料可实现超高面容量(41.3 mAh/cm2)、高功率特性(20C下保持84.2%、30s峰功率18.8 kW/kg)及长循环寿命(10C下3500圈全充放循环维持79%,80,000圈脉冲循环);
4. 制备出3.5Ah商用级镍锌软包全电池,其总能量密度高达165 Wh/kg及506Wh/L(器件水平),12C (42A)高倍率输出2280 mAh,1C循环420圈容量保持率89.4%;
5. 所开发的镍锌电池成本低(US$32.8 per kWh,器件)、安全可靠性高(耐撞击、火烧、针刺滥用、瞬态充放)、应用范围广(消费类、便携式、HEV混动、SLI启停、电网储能);
【研究背景:现状+问题】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见证了包括铅酸(VRLA)、铁镍 (Ni-Fe)、镍镉 (Ni-Cd)、镍金属氢化物(Ni-MH)、及锂离子 (Li-ion)电池等二次电池的繁荣发展,基于其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比能量、比功率、循环寿命)、经济性、安全性及环保性的综合考量。尤其是近年来,高比能量的锂离子电池逐渐在消费类市场和电动汽车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能量密度为王的时代,我们见证了其风光无限,也看到了安全事故频发,蓦然回首才发现,高安全性才是任何电池体系必须满足的先决条件。并且资源储量、成本效益,以及回收性又直接决定其是否可大规模应用。
相比较之下,可充电碱性镍锌(Ni-Zn)电池由于其本质的低成本、高安全性、可大规模生产的优势得到了持续关注。如图1所示,在高安全水性电池体系,Zn基电池能量/功率特性独具优势;尤其是对于Ni-Zn电池,其电压可高达1.8V,理论能量密度高达372Wh/kg,非常的具有竞争潜力。近些年来,Ni-Zn电池也先后被Science(Science,2017, 356, 415-418)、Joule(Joule,2018, 2, 2519-2527)、Science Advances(Sci. Adv., 2020, 6, eaba4098)等众多顶级期刊所报道。但是,当下商用的Ni-Zn电池,由于镍正极比容量及活性物质利用率的限制,其能量密度只有70-100Wh/kg,难以与锂离子电池(140–230 Wh/kg)相匹敌。作者文献调研发现(如下图),这一不足可以通过纳米结构优化、多孔结构设计以及复合策略得以改善;但是由于纳米材料通常难以紧密堆积,反而使得体积能量密度大打折扣。因此,考虑到学术研究(< 2 mAh/cm2)中与实际应用(> 35mAh/cm2)的面容量巨大偏差,这些前期开发的Ni、Co基正极材料并不能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无钴的必要性总结。Ni,Co-based electrochemistry文献总结 (Supporting Information, Zhou and et. al. Energy Environ. Sci., 2020).
另一方面,历史上,我们已经见证了Ni(OH)2正极材料在包括Ni-Zn、Ni-Fe、Ni-MH等碱性镍系电池中的广泛应用。但是,由于纯的Ni(OH)2正极的低电导率(~10−17 S/cm)及低库伦效率,钴在商用镍正极中必不可少。首先在材料制备中需要掺杂/包覆1~6%的钴,并且在后续的电极制备中还需要额外加入3~10%的含Co添加剂和超过10%的碳导电剂。这些非活性组分势必不利于能量密度。并且Co材料价格昂贵(2008年和2018年分别高达US$119、94.2 per kg),将引起30~143%的成本增加。到目前为止,水系化学电源(电池、超级电容器)中,人们仍然热衷于采用Co基正极材料(如图),但忽略了其产业化时面临的资源稀缺、分布不均且价格昂贵等弊端,无钴化政策已在锂电中得到重视,但还没有相关的有效技术可以彻底的实现无Co镍系水系电池的产业化应用
Fig.1. 水系电池现状及产业化发展三要素 (Chao et al, Sci. Adv., 2020, 6, eaba4098)
【思路剖析】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纳米化是激发材料电化学活性、快速离子迁移,实现高比容量、高倍率、长循环的有效手段。如麦立强教授课题组(Adv. Funct. Mater. 2018, 1802016)、卢锡洪教授课题组(Adv.Mater. 2018, 1802396)、支春义教授课题组(Adv. Energy Mater. 2020,2000892)、John Wang教授课题组(Adv.Sci. 2019, 1802002)、陆俊教授课题组(Adv. Energy Mater. 2019,1901434)等报道了纳米结构的Ni、Co系正极材料。但是在追寻高活性纳米化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视了振实密度,容易导致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的面容量、体能量的巨大偏差,这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构筑高振实密度的纳米结构材料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目前所实用化的电极材料(例如石墨、三元材料、Ni(OH)2、金属氢化物等)需要保证较高的振实密度,因此仍以微米级颗粒为主,这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在Ni(OH)2中实现紧密堆积的纳米一次颗粒构筑微球二次颗粒,而不牺牲材料振实密度。
本文中,如图2所示,作者提出一种自上而下的策略制备纳米颗粒紧密堆积的NiS-coatedNi0.95Zn0.05(OH)2正极材料。首先通过传统的共沉淀法合成Ni0.95Zn0.05(OH)2微球,然后通过简易的硫化处理,基于原位阴离子交换和柯肯达尔效应,对其进行微包覆和内部紧密造孔,实现高活性、快速质子扩散、高振实密度的正极材料制备。并且得益于NiS优异的导电性,可彻底消除Co添加,大大节约材料成本。以此为基础,通过高负载、电解液优化、贫液态设计及电池结构优化的系统集成,实现可实用化镍锌电池器件开发。这一发现不仅为发展可实用化低成本无钴镍系正极材料提供方向,还为高能量、高功率、长寿命、高安全、可大规模生产的无钴镍锌电池发展提供了指导方向。
Fig.2. 对比目前商用策略,可规模化生产自上而下法制备NiS包覆的Ni0.95Zn0.05(OH)2的合成过程与Ni-Zn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工作前言】
2020年6月19日,Energy Environ. Sci.在线发表了四川大学联合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在碱性镍锌电池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周万海,共同通讯作者还包含四川大学朱丁助理研究员、陈云贵教授,及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晁栋梁研究员。本文针对产业界对高质量能量密度困扰与学术界对高体积能量密度的困扰等问题,该工作报道了一种自上而下策略制备低成本、超致密、无钴的微尺度镍正极材料并用于开发实用型镍锌全电池;基于阴离子交换和柯肯达尔效应,这一商业可行的技术能够使均匀稳定的NiS纳米点及丰富的介孔渗透至整个微球基体,从而增强电化学活性与质子扩散动力学。所开发的镍锌电池具备42.3 mAh/cm2的高面积比容量,715 mW/cm2的高功率,及80,000圈的脉冲寿命;此外,提出3.5Ah商用级镍锌软包电池可行性设计,实现了165 Wh/kg及506Wh/L重量/体积能量密度(整个电池器件),并展示了其优异的安全可靠性(敲击、火烧、穿孔,见视频)与成本优势(US$32.8 per kWh,器件)。这一结果为高比能Ni-Zn电池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并将对低成本、实用化的能源存储和电网储能带来直接的效益。
【图文解析】
图3. NiS-coated Ni0.95Zn0.05(OH)2微球形貌与结构表征。
要点:作者首先通过传统的共沉淀工艺制备宽粒径分布的无钴Ni0.95Zn0.05(OH)2微米球前驱体,然后通过简易硫化处理获得NiS-coated Ni0.95Zn0.05(OH)2。研究发现,硫化处理后微球结构保持完好,但是表面转变为由7.0nm等轴NiS纳米点紧密堆叠而成。本研究中,借助于硫化镍优异的导电特性(5.5×104 S/cm),高成本的Co可以得到根本性消除;并且值得注意的是,正是由于均匀的晶粒尺寸,紧密堆积的微球结构,以及宽的粒径分布(4-22μm),所获得的正极材料振实密度高达2.3 g/cm3。
图4. NiS-coated Ni0.95Zn0.05(OH)2微球内部结构。
要点:进一步解析NiS-coated Ni0.95Zn0.05(OH)2微球内部结构发现,微球内部非常致密,有利于提高材料振实密度。微球内部仍可观察到大量7.0nm等轴NiS纳米点的紧密堆积,从而构成具有大量连通孔结构的径向辐射状的微结构。通过EDS能谱发现,NiS渗透性包覆层广泛分布于微球内部;进一步解析发现,这是由于当Ni0.95Zn0.05(OH)2浸没于Na2S处理液中时,S2–将向微球内部渗透,从而使得接触表面的Ni(OH)2转变为NiS;并且,由于柯肯达尔效应,丰富的介孔结构(3.6 nm)将产生。因此,尽管材料紧密堆积成微米球结构,但是仍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比表面积(56.4 vs. 15.6 m2/g),这将有利于改善材料电化学性能。
图5. 密封贫液态镍锌电池设计与动力学表征。a. 模型电池示意图;b. 镍锌模型电池外观;c. CV拟合;d.GITT曲线;e. EIS曲线。
要点:为模拟实际应用情况,作者通过进一步集成可抑制枝晶产生得多孔锌金属网负极、可抑制Zn负极的腐蚀与溶解的电解液(4 M KOH + 2 M KF + 1 M K2CO3+ saturated ZnO)、工业化配方(正极活性物质组分96%)、贫液态设计、高面负载(80-160 mg/cm2)以及电池结构设计制备了密封的贫液态模型电池,并以此研究所开发的正极材料真实电化学性能。动力学研究表明,硫化处理后,所获得的NiS-coated Ni0.95Zn0.05(OH)2质子扩散速率、电化学活性及电子导电性均得到显著提高;尤其是材料本征导电性,提高近四个数量级,甚至远远超过商用的覆钴球镍正极材料(6.1×10–3 vs.2.5×10–5 S/cm);并且,电荷转移速率提高近15倍。
图6. 密封贫液态镍锌电池电化学性能。a. 正极负载量调控;b. 负载量与面容量;c. 倍率放电;d.倍率对比;e. Ragone图对比;f. 2C充放循环850圈;g. 10C快速充放循环3500圈。
要点:同时实现高质量、面积及体积比容量是面向实际应用的基本要求。作者报道得益于高振实密度的NiS-coated Ni0.95Zn0.05(OH)2正极材料的成功开发,160mg /cm2高负载量的正极能够轻松实现。并一步压实后,其电极压实密度可达2.86 g/cm3,高于所报道的纳米多孔材料。研究发现,即使负载量提高至160mg cm–2,其质量比容量仍可高达258.1 mAh/g,因此随着负载量的增加,其面容量近线性增加至41.3 mAh/cm2。即使在80 mgcm–2高负载下,其20C高倍率放电容量保持率高达84.2%,远远优于未处理前驱体及商用覆钴球镍(39.9%)。计算表明,所开发的贫液态Ni-Zn全电池能量密度可达260 Wh/kg(基于电极总质量);Ragone图显示其面积比能量及比功率与文献报道的对比。密封贫液态NiS-coated Ni0.95Zn0.05(OH)2//Zn电池展现出优异的循环性能,2C充放循环800圈容量保持率81.4%,10C充放循环3500圈容量保持15.4 mAh/cm2(79%)。
图7. 密封贫液态镍锌电池高倍率瞬时输出性能。a. 脉冲放电-静置曲线; b. IR降;c. 30s峰值功率; d-e. 10C下30s脉冲充放80,000圈
要点:密封贫液态镍锌模型电池展现出优异的瞬时高倍率脉冲充放电性能,在HEVs混动电动车、SLI启停电源、电网储能等领域展现应用前景。模拟实际情况,密封贫液态NiS-coated Ni0.95Zn0.05(OH)2//Zn电池展现出更小的脉冲极化。值得注意的是,IR降对于瞬时脉冲高功率充放电非常重要,将造成不可用的能量损失,因此具有更高电导率与高快电荷转移的密封贫液态NiS-coated Ni0.95Zn0.05(OH)2//Zn电池展现出更好的高功率特性。密封贫液态NiS-coated Ni0.95Zn0.05(OH)2//Zn电池30s输出峰值功率可高达18.8 kW kg–1 (2.30 W/cm2 or 45.92 kW/L),超过大多数水性电池甚至是超级电容器。更有意思的是,所开发的镍锌电池在60-80%SOC下10C可以维持97.3%的能量转换效率,稳定脉冲循环80,000圈。
图8. 实用型镍锌软包电池设计与表征。a. 软包电池设计;b. 长循环;c-d. 1.2Ah 7.0V软包电池驱动“大卡车”;e. 破坏性安全、可靠性测试;f. 全电池各组分占比;g. 质量、体积能量密度与商用对比
要点:商用级的镍锌软包全电池可通过简单地叠片或卷绕工艺,全程在大气环境中无任何额外保护措施的条件下装配而成。通过N/P比、电解液用量等系统的优化,成功开发出3.5Ah镍锌软包全电池。该电池展现出优异的高倍率特性,即使在12C (42A)下仍可输出2280 mAh,30s功率高达1.89 kW/kg,并且全电池1C循环420圈仍可维持89.4%容量,优于商用的镍锌电池。所开发的镍锌电池表现出优异的成组特性,简单串联即可获得7V,1.2Ah电池组,并可轻松驱动“大卡车”。物理滥用测试表明,所开发的镍锌软包电池经历撞击、火烧、针刺等滥用表现出优异的安全性、可靠性。更重要的是,基于全电池器件计算,所开发的软包电池质量能量密度高达165Wh/kg,体积能量密度高达506 Wh/L,超过当前商用的水系电池(铅酸、镍-镉、镍-金属氢化物、镍锌电池),甚至与有机锂电池媲美。成本上,考虑隔膜电解液等基于器件计算,大约为US$ 32.8 per kWh。
【全文小结】
自上而下法可规模化制备无钴球镍代替商用覆钴球镍技术,开发高比能水系镍锌全电池的意义简述如下:
理论上:采用自上而下法构筑纳米-微米紧密堆积球镍材料,发展可实用化的高振实密度、高电化学活性及快速离子扩散动力学的无钴电极材料,提出解决面向实用化重量/体积能量密度偏差的一种有效方式;
性能方面:实现了的可实用化的3.5Ah镍锌软包电池器件,器件水平获得165Wh/kg及506 Wh/L的重量/体积能量密度;
成本分析:根据成本计算,器件水平大约US$ 32.8 per 1 kWh,低于锂电池成本US$ 300-2500 per 1 kWh,低于当前其他水性电池Ni-MH电池的US$200-729 per 1 kWh,甚至铅酸电池的US$ 150-500 per 1 kWh。这样的成本优势和可操作性非常适合大规模的应用。
安全可靠性:开发的镍锌电池可经受物理滥用,经历撞击、火烧、针刺、瞬态充放等滥用仍表现出优异的安全性、可靠性。
应用上:其能量密度、功率特性、循环寿命、低成本、高安全性支持其可在消费类、便携式、HEV混动、SLI启停、电网储能等多领域大规模应用。
关于论文的具体细节,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阅读原文。
希望小编对全文思路的分析,能对读者有所启发,由于水平有限还望大家见谅。
对本文技术感兴趣的朋友,欢迎联系:
晁栋梁:dongliang.chao@adelaide.edu.au
或 陈云贵:chenyungui@scu.edu.cn
【参考文献】
W. Zhou, D. Zhu, J. He, J. Li, H. Chen, Y. Chen and D. Chao, A scalable top-down strategy toward practical metrics of Ni-Zn battery with total energy densities of 165 Wh/kg and 506 Wh/L,Energy Environ. Sci., 2020, DOI: 10.1039/D0EE01221A
【作者简介】
晁栋梁研究员,现于阿德莱德大学能源与催化材料中心工作。晁博士于南洋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6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随后分别在南洋理工大学、阿德莱德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新型安全、低成本、可大规模储能器件的电荷存储机理和应用研究。晁博士曾获得《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奖、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优秀青年学者(ARC DECRA Fellow)、RSC优秀研究员奖、Springer优秀图书奖、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等。担任国际能源刊物Mater.Today Energy的Managing Editor。目前,出版英文专著1部,发表SCI期刊论文90余篇,1/4以上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30余篇,如Nat. Commun.、Sci. Adv.、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Chem. Soc. Rev.、Energy Environ. Sci.、Matter、Nano Lett.、ACS Nano、Adv. Energy Mater.、Nano Today,引用8000余次,H指数为41。
朱丁博士,现为四川大学新能源与低碳技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目前主要从事高安全、低成本水性电池关键电极材料与器件的研发。目前已在Energy Environ. Sci.、Chem. Commun.、Chem Eng. J.、J. Power Sources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完成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
陈云贵教授,现为四川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后续能源材料及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大学新能源与低碳技术交叉学科首席科学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先进蓄电池与电池材料、储氢材料及其应用、室温磁致冷材料及室温磁制冷机、以及轻质金属结构材料及其加工成型。目前已在Energy Environ. Sci.、Adv. Energy Mater.、Angew. Chem. Int. Ed.、ACS Nano、Chem. Commun. 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50余篇。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40余项。获得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连续四年入选中国稀土行业十大科技新闻。2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实现多项科技成果转化。培养硕博士生130人。